必了,无论是东山卫,还是平定宁王叛乱,忠义侯都显现出了非同一般的能力,朕相信忠义侯可自行为大明永绝此患的。”
在朝堂中再次拍板,劝说朱厚照改变主意的阻力又大了几分。
杨廷和等人还在考虑对策之时,朱厚照又补充了一句,“此乃我大明平定倭寇关键之时,若再有反驳之声扰乱军心,按通敌论处。”
严词叮嘱过后,朱厚照转圜了一下语气,道“杨卿补充文渊阁,便协李卿梁卿一道安排好朝中大小事务吧。”
不少人都说明清乃是君主集权达到巅峰的时代,先不论清如何,若说明达到顶峰,也就是只有前期的时候才算的吧。
后期之时,文官集团把持朝政,为对付这些人,皇帝只得重用宦官。
东林党和阉党相争如此也成为了明朝加速灭亡的一大决定性因素。
就拿内阁来讲,最开始的时候不过只是因废除丞相而设立起来协助皇帝处理折子的。
因平日接触的就是朝中的一些大事,皇帝也就时不时的征询一下意见。
后来,随着皇帝年幼,内阁权力也越来越大。
到最后也就逐渐深入朝堂内外,不仅可兼中枢高官,地位更是逐渐变得遵从起来。
内阁成员也渐渐发展成为了文臣的标杆人物。
朱厚照旨意出口,不少人的眼睛都瞥向了杨廷和,李东阳和梁储等人。
许久,三人无一人开口,朝中半数大臣这才拱手回道“臣等遵旨。”
如此一切,朱厚照完全已看在了眼中。
所有大臣心中只剩下内阁大学士,把他这个皇帝置于何地。
所谓朋党是什么?这便就是了。
带着不快,朱厚照也不再多言,直接抬手道“罢了,退朝吧。”
朱厚照正准备起身离开,杨廷和说话了,“陛下,暂且等等”
听到杨廷和的声音,朱厚照心底随之升起了一种无名的怒意,但在扭头之际,还是挂起了人畜无害的微笑。
对待这群人绝不能表露自己真实的情绪。
若被他们掌握到喜怒哀乐,极容易被其牵着鼻子走的。
“杨卿可有何事?”
“陛下,忠义侯之事臣还得再说一句,臣并非泼冷水,此事若是不成,陛下可想好如何与天下人交代了吗?任何事情,皆需想好退路,更何况是面对天下臣民的大事,陛下说此事中途而止,会让倭寇更加为所欲为,陛下可否想过,此事若是不成,倭寇那里是否会更加为所欲为?”
这完全是逼着朱厚照当朝立下承诺在事情不成的时候又该如何处置张浩。
朱厚照并未马上回应,问道“杨卿以为如何?”
此事是杨廷和提出来的,如何处置当然也是要由他来开口的。
毕竟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不能不顾及自己脸面的。
杨廷和好似早就想好一般,朱厚照才问出口,他马上便道“臣以为此事是忠义侯全权负责所有后果便当由他来负责,若有差错,忠义侯当自行引咎辞官,并削爵夺俸,还归布衣之身永不录用。”
对于对官职热衷之人来讲,永不录用是最难熬的。
听杨廷和此言,朱厚照微微一笑,问道“可若忠义侯能够顺利平倭,那忠义侯便将是我大明的功臣,功臣未战便如此质疑岂不让人寒心,杨卿若是也许诺些,那便只是与忠义侯双方之间的赌注,饶是谁也说不出什么来的,对吧?”
这个对吧询问的乃是于双等人。
他们这些人对此当然是津津乐道的,张浩成功他们家财帛摇身一变便可翻了好几倍,他们支持一下倒也没什么不妥。
可张浩一旦失败,那他们可就要倾家荡产了,对于这个罪魁祸首,他们可恨不得饮血食肉,自是不会让他好过的。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