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怕是也等不及了,俺那么久无官吏管辖,怕是要出乱子的。”
说了这么多,反正就一句话,朱厚照不能随便离京。
听了这么多反对意见,朱厚照的脸色比刚才的还黑。
在所有人的理由都说客一遍之后,朱厚照这才没好气地问道“怎么着?都说完了吧?明日,所有选中士子随朕一同前前往天津卫驾船前往宁波,正好于富那些商贾制造的海船已经完成,朕算是为他们试航了,各位卿家若担心海路不甚安全,可自行沿着陆路前往,不过,朕可要提前与你们说好,朕可不会等着你们,朕到了之后第二轮考试随之开始,各位卿家若赶不上的话,可别怪朕了。”
朱厚照这番不容置喙之言,让几人只觉心累。
这些大臣最喜欢的就是那种能够游走于各方势力的皇帝,这样的皇帝一旦在持有反对意见占据多数的情况之下,便会立马妥协。
当然,这个多数要全部是文臣。
而像朱厚照这种,不管人多人少,只按自己认为正确意见的,那便将变成昏君暴君了。
即便皇帝本人不是这样的,那也是皇帝身边出现了奸佞之臣了。
丢下这句话,朱厚照直接便走,道“去仁寿宫,明日朕便要离开京师一段时间了,与母后吃个饭,也算是朕尽孝心了。”
朱厚照离开,明显已无回旋余地。
杨廷和等人在不情愿,也没什么办法再做阻拦了,要不自己沿着陆路去宁波。
这样的话,等他们到了宁波,怕是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尘埃落定了。
这样的话,他们也就更没有掌控之权了。
既然没办法阻拦,最好的办法也就只能是听朱厚照的,随着銮驾一块前往浙闽了。
不过,似这种不受他们掌控的情况,怎么着都还是应该想办法改变一二的。
仁寿宫中,朱厚照直接与张太后提及了明日启程去宁波的事情。
张太后也没做反驳,只要朱厚照能够试着做好这个皇帝,那她便再无其他要求了。
“一路小心些,主意安全!”
朱厚照剥下橘子外衣递给张太后,笑着道“母后放心便是,锦衣卫会遣校尉保护着朕,另外朕也已经遣金吾卫提早过去了,去了宁波,自有他们护着朕的安全的。”
现在的朱厚照重用金吾卫,多少也是因为张浩的关系。
张太后接下朱厚照递来的橘子,微微一笑道“那哀家便放心了,皇帝大了,一些事情也知晓该怎么做了,哀家也就不多说了,总之皇帝一路主意安全便是。”
张太后再怎么不知道外朝的那些事情,也多少知道些这些年皇权被文人所制衡的些事情。
摆脱这些文臣,是多少皇帝愿意看到的。
宋朝时候优待士大夫,也是因为那个时候的士大夫多有忧国忧民之心,范仲淹,包拯,欧阳修
更有把提出读书人最高境界四句名言的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试问天下读书人中,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些。
若有明一朝的文人皆能做到这些,那些皇帝为何还要多次与宦官制衡这些文人。
那些以文人为后盾的商贾,家中的银钱都快发霉了,朝廷却因国库空虚,连赈灾都没办法办。
后来,女真都已经打到家门口了,朝廷依旧没有养兵的银钱。
最后,这些抱团取暖的士绅大族,在敌寇入关之后,被抄家砍掉脑袋的不胜枚举。
若泉下有知,也不知是否会对生前所做之事后悔。
在仁寿宫那里也没多待,朱厚照便直接离开了。
在杨廷和那些人说的那么简单,好像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实际上,需要考虑的问题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