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仁”宗赵祯(2 / 4)

作为一个皇帝来说,宋仁宗在待人接物这块,那真真儿的是做到位了。

少年登基形同傀儡的皇帝说实话在这夏国的历史上那着实是数不胜数了。

但你要说他像赵祯一样的,十三岁登基,一直扛了足足十年,直到二十三岁亲政都不清算那当年执掌朝堂,几乎架空自己的后派的。

这还真得算得上是绝无仅有了。

当然,这件事情来说,范仲淹也出了很大的力,但如果不是宋仁宗他就算是听到了范仲淹的谏言之后,恐怕也只是会将他贬斥出去了,然后继续做着自己的事情。

而赵祯却是真的接受了范仲淹的建议,留下了后派的那一脉人。

甚至...对于吕夷简最终也没有完全撕破脸面。

除了后派之外,对于言官他也真的是相当的好。

面对包拯的那种吐沫星子满天飞的时候,他仍然能够做到唾面自干,这当真是666了。

毕竟就这点来说,你把魏征的老大唐太宗李世民扔到这里来,他也是做不到的。

就算是有长孙看着他,恐怕包拯也很难见到第二天的太阳了。

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后世对于宋仁宗的评价,那都是很古怪的。

毕竟你看《宋史》就能够看出来。

首先对他的评价绝对不高。

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两陲,费累百万!

那可以说得上是很神奇的,毕竟宋史不是说元朝蒙古人两眼一闭就这么咔咔咔的写啊。

《宋史》的形成也和你们看过了,那基本上就是纯粹的照抄作业了。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宋仁宗的评价那也完全可以说得上是宋朝官方本土记载了。甚至可以说,最大的来源就是仁宗时期的皇家记录!

对于一个皇帝执政的疏漏,敢这么直白的写出来的,说实话那是真不容易了。

毕竟蒙古执政的大元和宋仁宗中间隔着一个辽,一个金。

就算是亡国了,只要宋仁宗稍微有那么一丁点的私心他也不至于让自己的评价直接成了这个德行出现。

而在后世的许多文献乃至娱乐以至于野史的方面,对于宋仁宗赵祯,也同样是一个很...昏庸的这么一个形象。

毕竟你看看那流传下来的什么杨家将,什么狄青传,什么包拯集的。

这赵祯都算是一个很....嗯,对吧。

还是那句话,如果真的仅仅是这个样子,那他哪里能够成为第一代仁君?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件事情。

那就是南北宋的时候,他们老赵家自己给自己评选了五个叫做万事不挑之主。

嗯....这话说得,真特么的不要个脸啊!

不过咱们不说他们要不要脸,就说他们评价出来的这五个所谓的万世之主啊。

分别是太祖,太宗,仁宗,神宗,高宗。

放开脸面这个问题不说,这五个人里面,赵大赵二这兄弟两个还有宋高宗赵构,这三个说实话好歹也算是挑头的。

所以老赵家自己评出来五个里面有他们三个是合情合理的。

那么剩下的十几个守城之主里面,宋仁宗赵祯能够稳稳的摁住一个位置,那已经可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了。

至于除去他们老赵家的人之外,我们之前也说了,这后世之中啊,对于仁宗的这个庙号那也是相当的喜欢的。

元,明,清三朝更是要每朝都用到这个庙号。

在后世之中,我们可以说的直白一点,仁,这个庙号基本上你可以算作是明君的门槛。

类似于,你虽然干得不好,但是我也没法真的骂你,所以给你一个仁....

比如那个一个每日签到大礼包用成了新手大礼包的清仁宗,当然也有现在我们正在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