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七一章 适应(3 / 4)

“四十多里地,你们可想好喽。我估计那驴车肯定是不让咱们坐了,得走过去。一个来回一百里地啊……”

“不能吧?”田芳说道,“咱们昨天来的时候,不是让咱们坐了挺长时间?”

“那是怕咱们天黑之前赶不过来,怕咱们走不动。”这是余明说的,这小子还是会寻思的。

“那我也去!我就不信了,我还走不了一个来回。”秦岭转头问道,“姐妹们,你们说是不是?”

她看着另外六个女知青,想要获得一些力量。然而也没让她失望,女知青们都同意了,说定了明天一早就起来,非得去县里看看不可,而后她们便回去休息了,等到晚上吃饭的时候再汇合……

“言哥,明天我也跟你一起去,你起的早,记得叫我。”李奎勇脱了鞋,盘坐在温暖的火炕上,掏出了烟来分。

余明接过李奎勇递过来的烟,紧跟着附和:“我也去,言哥。来的时候也没让咱们在县里逛逛,一觉睡醒直接给送走了,我也想看看这边的县城什么样。”

他们一路就没怎么休息,除了赶路就是赶路,在县里算是停了一天,县知青办举行了欢迎活动,敲锣打鼓扭秧歌,然而到地方的时候都是下午了,县里又是一通讲话,第二天一早就被分送到了公社,确实是没时间自由活动,也不让自由活动。

王言含笑点头:“可以,估计天不亮就得起来,今天晚上没事儿早点儿睡。”

“能有什么事儿啊。”李奎勇唉声叹气,“我现在就想回家了,虽说在京城也不怎么样,可总比这边好啊。”

他来回的弄着头发,“你看看,言哥,我这出去逛了一圈,满脑袋的沙子。”

“要不人家怎么戴头巾呢?就是防沙的。”余明笑了起来,“明儿我也弄一个戴上,洗不了头,咱们就好好防一防。我一想到之后要走十里的山路去挑水,我这腿肚子就打哆嗦。”

“不行咱们就打口井,也是给这边的乡亲们做好事了,言哥,你说呢?”李奎勇说的很大气。

王言瞥了他一眼:“打井是那么好打的?得掌握了水脉才成,这是地理专家的活,你说这样的专家能跑过来给咱打井吗?另外咱们这个白店村的位置相对高,打井的成本也高不少,不是小钱。”

不过李奎勇话说的不对,但意思没毛病,那就是不差钱。

临走之前在京城溜达了一圈,拜会了许多老炮,充分进行了友好交流,互相表达了意见,成果还是不错的,要不他的相机还有许多镜头是怎么来的,别说一口井,十口都打的起。

但钱不是那么花的……

“先安稳的呆着,县里的、市里的,其他各个公社的情况,咱们都了解了解。打井的事儿咱们做不了主,得是刘队长,得是社里的张书记,人家才是拍板的。再说你也不想想,现在是冬天,那土你打的动吗?”

王言摆了摆手,不再搭理李奎勇,继续在那打磨木板,修饰着各种的榫卯结构的链接结构。

先前老刘给他一盒小钉子,都修补门窗了。不过他做家具的话,本也不需要用钉子固定。他的木匠手艺或许不足够顶尖,但他对各种结构的理解,却绝对是大师级的。毕竟经过了许多年,他的数学、物理,甚至是材料学,水平都是极高的。

数学让他把握精度,物理的结构力学让他把握结构的优越,能够更加牢固,承担更多的重量,材料学就有点儿大炮打蚊子了,毕竟这就是普通的榆木,发挥不出来。木匠本身的对于木料的直觉,就已经足够用了。

王言在这里是真的没事儿,所以除了晚上吃了饭,一直在做炕桌,临睡觉前,临睡前便将桌子做完了。

不仅仅是做完了,他一样在桌子腿的位置进行了雕刻,还做了一些花里胡哨的设计,一方小小的炕桌也就变的高端大气上档次了,给人一看就不便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