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哈哈哈救命!王教练这表情是要当场飞升吗?堪称行走的表情包!
他急了他急了!他想告诉许鑫答案,但是他又不敢出声!这便秘一样的表情,我能笑一年!
许鑫视角:歪?妖妖灵吗?这里有个中年男子眼睛抽筋,疑似面部神经失调,情况很紧急!
我感觉到了绝望,一种跨越屏幕、撕心裂肺的绝望!王教练,我懂你!
许鑫显然也注意到了角落里王鸣那张扭曲到变形的脸。
他愣了一下,下意识地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神里,充满了纯粹的、不加掩饰的困惑。
王教练这是……眼睛进沙子了?还是中午吃坏肚子了?
“咳。”
于导一声轻咳,如同法官敲下法槌,瞬间将许鑫的注意力拉回到了审判席前。
他脸上依旧挂着那副云淡风轻的笑容,慢条斯理地问出了那个魔鬼般的问题。
“许老师,煎饼和烙饼,你喜欢吃哪个?”
许鑫没有像王鸣那样CPU过载,也没有立刻回答。
他的职业习惯让他瞬间进入了分析模式。
他的大脑,不像王鸣那样依赖运动员的直觉和所谓的“灵光一闪”,而是在飞速地构建一个严密的逻辑模型。
第一,问题本身是二选一,一个典型的封闭式选择题。
第二,根据规则,考验的核心是“默契”,而非“偏好”。
那么,导演组设置这个问题的根本目的,就不是考察个人口味,而是考察团队五名成员,能否在信息隔绝的情况下,找到一个最大概率的“共同认知”。
他开始解构两个选项。
煎饼。
属性:地域性强,主要流行于北方,特别是山东、天津等地。制作工艺相对复杂,更偏向于“特色小吃”的范畴。这是一个具有鲜明标签的选项。
烙饼。
属性:普遍性强,几乎遍布全国。从南到北,家家户户都有类似的做法,是一种更基础、更传统的面食。这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更模糊的选项。
分析到这里,问题就转化成了一个概率学问题:五个来自天南地北、职业背景、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的人,他们的认知交集,会是那个“特色鲜明”的选项,还是那个“普遍基础”的选项?
答案,几乎是瞬间就弹了出来。
是“烙饼”。
因为“烙饼”这个概念,拥有无与伦比的普遍性,它几乎不会引起任何认知上的偏差。不管你是哪里人,你都知道烙饼是什么。它代表了一种最大范围的、最基础的共识。
选择“煎饼”的风险太高了。
万一团队里有南方人,或者像杜松那样的音乐人,对这种地方特色小吃不熟悉、不感冒呢?只要有一个人选错,全盘皆输。
而“烙饼”,是每个人都能理解,都能接受的安全选项。
这,才是于老狗真正想考察的“大众默契”!不是什么文化,不是什么地域,而是最纯粹的、基于社会学和统计学的逻辑判断!
许鑫再次推了推眼镜,镜片上闪过一道智慧的光芒。
他看了一眼旁边角落里,那个已经急得快要原地爆炸的王鸣,又看了一眼对面牌桌后,那个笑得高深莫测的于导,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虽然王鸣的表情很痛苦,像是在暗示什么,但他还是选择相信自己的逻辑推导。
“我选,烙饼。”
他用一种平静而确定的语气说道,仿佛在陈述一个数学公理。
他觉得,这个答案,在社会学和统计学意义上,都是无懈可击的最优解。
“噗通——”
一声闷响。
许鑫话音刚落,旁边等待席上的王鸣,整个人像是被戳破了的气球,瞬间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