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种规模的燃料需求外东北都可以完全提供。
家中的男性被安排进行燃料的搬运,而女性和孩童会被留守的负责人组织起来进行文化学习。其实这种文化学习在接收难民开始之后回到山东的整个过程中也会一直持续文化学习。而短则十几天,长则几个月的旅行,让这些难民有一定的文字书写能力,而这段时间负责人也会进行观察。对于难民的性格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毕竟谁也不希望把贼招到家里边。而文化学习快的或者说人品不错的就会被提拔为甲长。
花了一天的时间袁崇焕到达了青州府南部,一边走一边询问董遇时安排的导游,得知这片区域是青州的棉花种植区,不过青州府地区种植的都是长绒棉。而且了保证土地肥力。登来青三府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实行轮换制度,而兴华公司也会大量提供蚯蚓土。这也是为什么袁崇焕会闻到一股味道的原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负责人讲解的很详细,袁崇焕提出的问题也被细致的回答。“登莱青三府的农事管理的确非常细致。就看这连绵不断的梯田就需要非常大的人力投入。”袁崇焕看着远处连绵不断的农田感慨道。
“确实青州府其实比登莱更适合农业种植,梯田休整确实需要大规模人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大明各地招募难民的原因。”导游语气很平淡丝毫没有因为袁崇焕的夸奖而洋洋自得。
“我可是听说周边的几个州府很是不满啊。”袁崇焕话锋一转说道。
“这也没有办法,地方官要保证人口数量,才能有足够的税收。现在大明的天灾人祸不断,百姓总是要活下去的。既然百姓已经流出来了,我们就尽可能的将这些逃难的百姓收容起来。饿急眼的百姓是会生事的,山东说起来已经经历过两次白莲花叛乱了。”导游说起这些反而神情很凝重。
“这么多的难民有土地安置他们吗,据我所知青州府还可以,登来地区的土地根本没办法维持这么多的难民。”袁崇焕询问。
“目前来说确实如此,不过我们将海边得那些岛屿进行开发也可以安置难民。”导游解释道。
“那也不够吧?登莱青本地的百姓最起码也有70万。你们接受难民不是一天两天了。从我沿途看的情况来说,你们最起码接收了有10万人。”袁崇焕有些较真起来。
“陶大人在任时,我们和朝鲜那里签订了一些土地合同,我们一些难民就安置到了那里。”导游无奈的说道。
“我听闻你们登莱一直在向南方运人,而且故园(老家)也有传闻有登莱地区得人在东番(台湾)那里工作。”袁崇焕依旧询问,虽然面色平静但眼睛死死的盯着导游。
“这事情我就不太了解了,淘大人在任时,为了缓解登莱地区粮食压力,同时也为了支援辽东作战。那时候就和南方的商人进行了海贸,后来商人就会和我们签订人口雇佣合同。我们这里收钱,商人那里把人拉走工作,具体干什么确实不清楚。”导游也是真假参半的回答。
“你们登莱地方最大的一家商行是名为兴华公司的吧?”袁崇焕又开启了一个话题。
“确实如此,第一次白莲花叛乱以及后续登莱地区的民生京华公司都有参与,而且正是因为这些商行的参与才能让登莱地区不至于出现百姓饥寒的情况。”导游这话确实是实话,不过实话后面的真实意图大家都清楚,这登莱青三府不姓大明,姓兴华了。
其实对于登莱地区的兴华公司,大明的几个高层,包括李任的,甚至已经死亡的阉党魏忠贤也知道。不过兴华公司这家商行与大名其他的商行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就是大明的官商勾结,在新华公司这里其实也是存在的,不过商人的官商勾结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利益,兴华公司的目的也是如此。不过兴华公司赚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