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向嬴政询问道:"陛下,您阅读文件的习惯以竹简为主要媒介,我听说您在夜半处理三车之多竹简文件的情事可信不?"
嬴政点头确认。虽心生无奈,却是现实选择。
成吨的工作量下,使用更昂贵更为耗资的材料无疑是不可能的任务。因此唯有依赖传统——而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浪费。
秦铭继续叙述着:"对于陛下发,这份草稿只是初试之作、暂时仅可用作探索。若果纸张能真正产出,则其质地将是当前这份薄如蝉翼的草纸的一半甚至以下,同时其坚韧度超越想象,可任意折叠缠绕,无需担忧磨损。
与竹简相比较而言:一片这样的造纸只相当于一根竹片的百分之一轻薄,重量则是一百分之一。如若陛下再次面对一夜之间堆积而成的工作负担,可能仅需几百页即可。只需装上半根竹筒就能搞定所需的一切,节省空间并简化了运输过程!
“仅仅只需要半个竹筒!”
“半个竹筒!?”嬴政感到无比惊讶,“如此多文件能压成这小小一捆?
这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说法?
他有些难以相信这个奇迹是否可能。于是问道:
造价会是多少呢?制程难度又有多大?同丝绸相比有何异同?”这才是最核心的关注点。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即使放在丝绸材质中,同样的文件量也不会超过一车之重。但——
然而,丝绸的价值在于它稀有性,与成本高昂! 如果造纸能成为更为经济的选择,则自然可被采纳用于政务运作。 秦铭摇了摇头。
似乎有些小失望地回话,"这纸比丝绸便宜?"
"不,皇上,我的意思是,不仅纸不能与丝帛比拟,即便同竹简相较,也不甚合适。因为一张纸的费用成本,相比一支竹筒还要低廉太多,甚至要少上百倍,上千倍!"
"若这造纸技术可以普及全国,则您处理日常文件所需的大量纸张的开销,只怕只需一根简长纸卷的价格即可!"
听到这番话语,嬴政猛地停下了脚步。
当得知秦铭所说的真实性,并意识到纸业将会彻底改变文牍处理的方式,以至于未来可能取代竹筒与绢帛之时,秦王朝的历史将迎来一场革新。
自夏商周以来,各时期均曾改良过纸的制作方式,不断寻求更适宜的文字载具。而今,秦铭所展示的手工艺——不同于蔡伦时代的传统方法,却是基于明代造纸术的独特革新,带来了更加优质、低成本的技术路径。
明末纸的生产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步骤:
斩竹漂塘 — 将新砍下的青翠毛竹沉入清洁水塘中,使其木质内部细胞膨胀,吸取更多水分。竹材中的木质素纤维在此步骤中进一步被激活与强化。
随后的程序可以加入树皮碎片、废旧麻料或旧渔网等天然素材进行混杂,提升纸质的质量与耐久性。
接下来的程序是煮浆。将上述物料经过热水浸泡直至彻底溶解,形成黏稠度极高的纸浆。通过这一过程,竹木的纤维组织与天然纤维紧密结合并得到均匀分散,便于后续步骤的精细操作。
然后进行纸膜成型——先让纸浆逐渐冷却并凝聚,接着使用平铺的竹帘轻柔地从下方吸附,将多余的水渍迅速排除,留下一张薄如蝉翼般的纸膜。
覆以木板进行压干处理,将多余的水分挤压出去。放置石块进一步加固与压缩,使得纤维结构紧密融合。
最终,在炉火之侧烘烤半干纸张,以保持其强度,最后揭离,即成品纸张。
这些技术对尚武的秦帝国来说既实用又不显难,简单高效便足以执行。
于是乎,秦皇携秦铭共进退,一同前往返回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