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秦国子民(2 / 3)

情惊愕望向慷慨激昂陈述着种种见解的军士代表:“您本职应是领军指挥啊?何以对于商业知识理解如此透彻?即使像相父那样多年商旅经验的老手都自认不如我更不用说对此一无所悉。”

然而,秦始王并未当场否定建议,反请范雎回来后仔细分析评估后再做定夺。这让韩震颇感欣慰——或许他作为一个具有积极革新思维的将军在逐渐改变 ** 以往僵硬的观念吧?

紧接着韩震提出个人需求:希望得到针对当前某些问题(譬如丞相之位的处理)更直接的指导方针或支持。因为,无论朝堂内外,所有分歧争议终要面对并且妥善解决。此刻正逢吕不韦事件成为焦点……

尽管对于此人功绩或动机外界评价迥异莫衷一是,然而若认为嬴政完全对其无微意必不符合实情,尤其考虑到王权尊严不容侵犯的普世理念及此前一系列事件冲击影响。“陛下,关于此事,微臣认为……”在提及到核心人物姓名时,谈话气氛骤然紧张,韩震语气也随之转肃。他随即阐明个人观点,力图缓解危机。

继续阅读

“仲父,真那么容易被劝服?”秦王并不相信,像吕不韦这样的人,原本身为商人,无法靠着书立说名留青史,只能寄希望于门下的贤士来实现他的抱负。若编撰出来的着作得不到重用,这种打击几乎与失去父母相当。

韩震微微一笑,既然秦王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暴怒,那就证明还有劝说的余地。没有必要用强硬手段,随即温和劝道:“陛下,请放宽心!吕相一生侍奉秦国,功过分明,毕竟已经年事已高,即使完成此书,恐怕也没有精力再来廷议上争辩。”

“微臣与吕相见时,已将大秦当前的局势向他说明。我们大秦眼下不宜推行‘义兵善法’,已经逐条分析给吕相。他最终表示,仅希望能够安然度过晚年做个富有的翁。至于秦廷上政见不同的问题,也可通过商讨解决。王上的亲信,比如李斯、王绾、冯去疾,自然是与陛下保持一致意见的,何必忧虑过多呢?”

说完,韩震其实只希望秦王不要以此为契机驱赶吕不韦。尽管吕有过错,但是功绩也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全国上下都称颂的吕不韦若遭到不公待遇显然会激起民怨沸腾。历史上,造成吕不韦不幸死亡的是因为秦王过于强烈的控制权欲所致,而非吕本身的错误!

历代的 ** 总是如此,任何尝试明目张胆夺取他们权力的人都将遭受不幸!历史上吕不韦正是这样牺牲掉。

“既然如此,不妨暂时静观其变。”随着话毕,秦王心中的一丝恨意缓缓淡化下去,“正如将军言,我对吕尚师恩难忘,若真过于严厉对待,也是不当之策!”

韩震极力按捺住提及赵姬的想法,他生怕因此引发联情 ** 心底的愤愤之情。毕竟撩动君主的心情是在危险的道路上行走,就算他对游说的艺术颇自信但仍不敢过度冒进以免 ** 。

“韩将军,在这等私情了结之时还是回到政事上谈妥当。”片刻沉思之后,秦王面露笑容较之前更为真实。“韩将军可能未曾察觉为君不易之处,容易感情用事,倘若遇到老朽的王上岂不会遭遇灾难呢?”

面对这样的疑问,“秦王豁达度远超那等垂老之人!”韩震摆脱了沉重的氛围,并在简略的称赞后转入主题,“现今谈论实际的问题吧。秦国虽有力量扫除列国,然而轻易发动战争可能会导致不可逆的严重后果。”

他表情庄肃、语气温冷:“东方各国已经呈现迟暮之相——譬如楚考烈王即将离去、其继承人庸碌平庸,不足以为害,楚之权臣春申君黄歇已步入绝境,不足以构成威胁。”

韩震的目光转向齐:“再看齐国。君王深受小人所迷惑,盲目信任我国的盟誓,这种自信其实是一叶障目的表现。只要尉缭继续施压,留至最后再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