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零四十三章 午间小叙(1 / 4)

军工科技 止天戈 5028 字 1个月前

三人又围绕着技术细节展开了近一个小时的激烈讨论李卫国才看了眼腕表,无奈地笑道:“时间过的真快啊,行了,今天就聊到这儿吧,下午还有会呢,你抓紧时间休息一下,我们就不打扰了。“

罗凯也跟着起身,顺手...

吴浩的话让气氛略微沉重起来。李卫国沉吟片刻,说道:“成本和技术门槛确实是问题,但技术发展总是从高端到普及的过程。当初的雷达也是一样,只有大型军舰才能装备,现在连单兵都能携带小型探测器。”

罗凯点头附和:“而且我们不能只看初期投入,要算总账。如果能大幅提升生存率和作战效能,这笔投资就是值得的。关键是找到平衡点,把最核心的技术应用到最关键的地方。”

吴浩重新调出一个简化版的系统架构图:“我正在研究分层部署方案。比如,将主动式电磁畸变场和动态自适应隐身涂层分开,前者可以单独用于高价值目标防护,后者则作为基础隐身增强模块推广到更多装备上。”

这时,窗外传来一阵低沉的轰鸣声,一架运输机正掠过天际。李卫国望着远去的飞机,若有所思地说:“说到关键位置,下个月的空军演习正好是个测试机会。我们可以选择几架战斗机进行试点改装,验证这套技术在空中的表现。”

“这个想法不错,”罗凯兴奋地搓了搓手,“不过空中环境比海上复杂得多,尤其是高速飞行时产生的热辐射和气动效应,可能会对隐身效果造成干扰。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吴浩补充道:“我已经安排团队开发了一套全新的传感器阵列,能够实时监测机体表面温度分布和电磁波反射情况。结合量子计算模型,可以在毫秒级内调整隐身参数。”

三人再次围拢在平板电脑前,屏幕上展现出一幅复杂的三维模拟图。一架隐形战机以超音速穿越云层,机身周围的空气被压缩成明亮的激波带,但这些激波却神奇地没有触发任何地面雷达报警。

“这是最新的气动隐身算法吗?”李卫国惊叹道,“竟然能把激波的能量分散到如此程度!”

“不仅如此,”吴浩指着屏幕上的一个小亮点,“我们还加入了微波吸收材料,在特定频段内进一步降低反射信号强度。即便敌方使用被动红外探测器,也很难捕捉到我们的踪迹。”

罗凯皱眉问道:“但如果对方同时使用多部雷达交叉定位呢?我们的系统能否应对这种高强度探测?”

吴浩切换到另一个界面,展示出一组密集排列的虚拟节点。“这是我们正在研发的分布式干扰网络。每架战机都会释放多个微型无人机,它们可以协同制造虚假目标,并根据主战机的位置动态调整布局,迷惑敌人视线。”

李卫国思索片刻后提议:“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让这些无人机承担部分战斗任务?毕竟现代战争越来越强调体系对抗,单个平台的作用已经逐渐弱化。”

吴浩赞同地点点头:“确实如此。我们计划将人机融合技术扩展到整个编队层面,通过人工智能优化资源调度和战术决策。飞行员只需负责最终判断,其他琐碎工作都交给系统处理。”

罗凯插话道:“听起来很美好,但别忘了,人工智能再先进也需要数据支撑。如果没有足够的实战经验积累,它可能反而会成为负担。”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参加这次演习的原因。”吴浩坚定地说道,“只有真正投入到战场环境中,才能发现问题并不断改进。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定能打造出一支无人能敌的幽灵舰队。”

夜渐深,三人的讨论依旧热烈。窗外的大海波澜壮阔,仿佛在为他们描绘的未来蓝图鼓掌喝彩。

---

第二天清晨,阳光洒满会议室,一场针对下月空军演习的具体方案研讨会正式拉开帷幕。来自